365wm完美平台对话艺术家舟辙:尝试拍照的跨学科探究与身份解构
2024-11-23 21:16:47
舟辙(蒋舟喆),27岁的年轻艺术家,已经在国际艺术舞台上崭露头角。他的作品不仅跨越了传统的艺术媒介界限,涉及摄影、声音、装置和行为艺术等多种形式,更通过这些媒介探讨了现代社会中的身份认同、身体解构与文化与艺术的交叉等深刻主题。舟辙的艺术语言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实验性,他不断推翻原有的艺术规范,通过艺术创作挑战观众的思维方式。在他的作品中,“破坏性”与“偶然性”成为了关键特质,而这种创作理念恰恰来源于他对身份、身体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舟辙于1997年出生于中国合肥,现生活工作于英国伦敦,2022年获得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工业设计专业硕士学位。虽然他的学术背景是工业设计,但他并没有将自己局限于某一学科,而是跨越了多个艺术领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创作视野。从他的作品经历来看,舟辙已在中国、英国、日本、荷兰、西班牙等多地展出,并获得多个奖项和荣誉,诸如国际实验摄影节(巴塞罗那)365wm完美平台、第四届1839摄影奖、丽水摄影节、鹿特丹摄影节等,都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认可。这些国际化的展览和奖项,不仅体现了他作品的多样性与深刻性,也证明了他在当代艺术领域的独特地位。
舟辙的艺术创作中有一个鲜明的主题,那就是“身份”的解构与重构。他通过跨学科的媒介语言,探索个体与社会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提出了对“身份”这一社会构造的深刻质疑。他曾在作品中表达:“用遗忘来取代回忆,用实验来取代解释。发现你自己的无器官的身体,懂得怎样形成它,这就是生或死的问题,年轻与衰老的问题,悲伤与快乐的问题,所有的一切皆展开于此。”这正是舟辙创作的核心——通过破坏传统艺术媒介与社会结构中的固有观念,去发现“无器官”的身体,去探讨身份的流动性和构建。
舟辙的作品尤其聚焦于社会如何通过标签化的方式构建个体的身份。例如,《Positive 3.0》系列便是他探讨社会标签与个体认同的一次重要尝试。在社会特定时期的例外状态中,“Positive”和“Negative”所代表的不再仅是医学术语,它们逐渐成为社会对个体的标签,代表着一种被社会接受或排斥的身份。在这一背景下,舟辙通过自己亲身经历的反思,深入探讨了这一身份标签的社会意义。
通过这一作品,舟辙质疑了社会如何通过疾病、健康、等维度将个体归类,并讨论了这种标签化对个体认知的影响。他通过影像和声音的双重表现形式,将“Positive”的身体状态具象化,既是医学意义上的标记,也是情感和社会身份的隐喻。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对个人健康经历的再现365wm完美全站,而是通过影像的“视觉化”将这一身份标签的社会性展示出来,使观众能够从另一个角度感受身份认同的困境。
在《Positive 3.0》中,舟辙不仅将社会对“Positive”个体的看法展现为冷冰冰的标签,而是将其转化为情感的、哲学的反思。他探讨了身份在社会强加的背景下如何逐渐变得模糊与不确定,从而唤起了人们对个体自主性与社会认同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舟辙的艺术实践通过打破个体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界限,提出了一个更具普遍性的问题——个体身份究竟是由社会赋予的标签所决定,还是由每个人内心的选择与重构所塑造?
舟辙的创作不仅关心社会与身份的议题,更强调“破坏性”与“偶然性”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他的创作方法与传统艺术创作理念截然不同,他反对预设的艺术目的性,主张在创作过程中放任破坏与偶然的发生。这种反传统的创作理念使得舟辙的作品充满了实验精神,并在极大程度上颠覆了观众对艺术的既有认知。
例如,在《Positive Organs》项目中,舟辙采用了一个极具实验性的手法:他将疾病患者的身体器官图像与声音进行结合。这一跨媒介的实验创作,不仅让影像和声音在感官上形成了独特的交织,还为观众创造了一种新的感知方式。通过将阳性个体的身体部位与声音相互转换,舟辙让这些原本属于医学领域的图像与声音变成了艺术表达的元素。这一过程既充满了“偶然性”的艺术实验,又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之间的界限。
舟辙的创作本质上是一种“游戏”,他在艺术中引入了破坏、重构和反思的元素,让作品成为一个不确定性的开放性平台。观众不再是单纯的外部观察者,而是与作品之间进行着不断的互动与对话。这种偶然性和破坏性的并存,使得艺术创作不再是事先规划好的理性设计,而是一种在过程中不断演变、不断生成的开放性作品。
舟辙的作品在形式上呈现出极高的跨学科性,他并不局限于单一的艺术语言,而是将多种媒介相互融合,形成了流动的、不断变化的艺术形态。他将摄影、声音、装置、设计等不同形式结合起来,创造出一个充满实验性的艺术平台。正如舟辙自己所说:“我的作品可以是工业设计,是摄影,也可以是食物,是任何实践状态坍缩生成的一个纵向切片。”
例如,在《Rhizome》项目中,舟辙借助植物的象征性意象,展示了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探讨了生命与物质、环境与内在的相互作用。他通过将植物切片再用于图像输出的形式构建了一个充满感官冲击的艺术空间,打破了传统艺术展示的局限,使得观众能够在这一空间中与作品进行身体上的互动。这种跨学科的创作方式,使得舟辙的作品在表现形式上始终保持着新颖性与活力,也让作品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得到更深层次的释放。
舟辙的作品通过这种跨学科的实践,不仅让艺术的边界更加模糊,同时也为观众带来了一种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他通过不同媒介的交织与碰撞,让艺术成为一种充满情感张力与思想碰撞的空间。这种方式使得舟辙的作品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更是感官与情感的全方位体验。
舟辙的艺术创作充满了实验性和跨学科的创新精神,他的作品在破坏与重构中展现了对身份、身体与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从《Rhizome》到《Positive》系列,舟辙的作品一直在探索个体与集体、身体与身份之间的复杂关系,推动了当代艺术对社会现实的再思考。在未来的创作中, 如果他可以继续深入进行自我批判与自我重构,不断实验,不断探索,挑战自我、观众对于艺术、社会与个体身份的传统认知,那么舟辙无疑将继续突破更多艺术领域的边界,将更有助于深化他的作品批判性以及扩张其个人艺术影响力。